第159章 建文(二)_当古人看到我的日常后
笔趣阁 > 当古人看到我的日常后 > 第159章 建文(二)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59章 建文(二)

  第159章建文(二)

  【所以,当时坐拥几十万禁军的朱允炆,他所处的背景,用两点来概括就是——实力强悍,但是缺乏威信和安全感。

  就好比打游戏,你们队全是神装,对面5个白板装备的货色,还对你一点都不服气。

  这时候,你是慢慢跟他们耗呢,还是冲上去干掉他们呢?

  ……那必须是冲上去干了。

  所以朱允炆也就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直接干。

  朱棣还能够翻盘成功,那真的是,竖起大拇指!

  我就这么说,如果赵匡胤陈桥之变的难度是三颗星,李世民玄武门之变的难度是5颗星的话,那朱棣的难度,应该不低于50颗星。

  太难了。

  起兵时候,手里就两三万人,面对一波波的敌人,都是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的数量,后勤方面更是,以北平的弹丸之地,硬扛整个中原大地的补给。

  能赢,一方面源于朱棣自身极强的军事能力,而另一方面,就是朱允炆太不会用人了。

  如果说朱棣是职业选手操作白板装备阵容,而朱允炆这边,就是操作六神装号的一个不折不扣的小学生了……

  李景隆同学,带着几十万大军,愣是拿朱棣这几万人毫无办法,数次无功而返。

  靖难之役,真的是一场不折不扣的玄幻大戏!

  所以总的来说,朱允炆并不是输在急于求成……他就是菜。

  毕竟实力放在这,你别说汉武帝,就是康熙面对吴三桂的时候,要是有朱允炆一半的实力,笑都得笑死。

  朱允炆惨败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它过程中无数次战略决策失误,以及用人不当,把一场碾压局生生打残了。

  至于建文帝最后的下落,历史上一直有争议,很多人问最后到底找到他了吗。

  ……

  其实,朱棣登临大宝,励精图治,建文帝是不是还活着,重要吗?

  永乐盛世,声威远扬,这时候,就算朱允炆站在北京城前,恐怕也不会改变什么了吧……】

  (朱棣能成功真的是历史开了玩笑)

  (他本身也确实很厉害,有一次差点就没了)

  (朱允炆这样,得亏是打朱棣,要是他打蒙古呢……明撑死三代)

  (削藩这件事他确实应该做,但是做的太过了,你不能把所有人的路都给堵死啊。

  孙子兵法中不就说吗,“围师必阙”。

  朱允炆削藩,那是一点活路都不给他的这些叔叔们留。

  周王、代王被贬为庶人。齐王不但被贬为庶人,还被囚禁于京城。湘王甚至被逼自焚了。

  他们不是被贬为庶人就是被逼死,真的是一点路都不给别人留。那剩下的那些藩王,不是人人自危吗?

  历史上这种不给别人留活路,最后被人逼死的例子,那是比比皆是。

  《司马法》中都说:围其三面阙其一面,所以示生路也。

  朱允炆他削藩,是一点情面都不留。

  刘彻搞推恩令,也是给藩王还有藩王的后代留个谋生的后路啊。

  朱允炆还犯了另外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他又开始重文抑武了。

  大明朝成立初,其实就是朱元璋带着一帮子武将勋贵给打下来的,这是大明立国的基础。

  所以在洪武朝,武将的地位是尊贵的,文官的地位相比是稍低的。

  《大明律》就明文:“文官不许封公侯”。

  在伯爵之上的公爵和侯爵,全部都被武将拿走了。

  朱元璋在废除了丞相之后,文官之中地位最高的,就是六部的堂官,他们的品阶是正二品。

  而负责军事的都督府中的长官,是左、右都督,他们的品阶是正一品。连他们的副手都督同知,也是从一品。

  所以整个洪武朝,从爵位跟品阶上,文官都要比武将低得多。

  这样的设定也奠定了大明以武功立国的基础。

  但是到了你朱允炆即位,就全面加强文官的地位。六部的堂官也从正二品变成了正一品。

  从地方到朝廷文官的地位都得到了质的提升。

  本来朝廷政事就是文官在负责,朱元璋给这些武将更高的地位,这是一种政治平衡。

  但是朱允炆却盲目地将这些有实权的文官地位提升的跟武将一样高,这种安排就打破了朝堂上的平衡,文官也就彻底压了武将一头,长期下去,这还了得。)

  (朱允炆继位后的一系列操作,反倒像他自己是谋朝篡位登上皇位似的。

  对叔叔们刻薄,对武人不亲近,过于倚重文官,让武将勋贵们和藩王都没有安全感。

  而文官又逼得太狠作大死,一步迈得太大扯到蛋,不死才怪。)

  (朱允炆还撤了南北榜,当时朝廷南方人占主导地位,在朱元璋晚年就敢把北方士子全部踢掉[笑哭][笑哭][笑哭])

  ——————

  宋,赵匡胤:……

  后人对重文抑武的执念真的好高,时不时就得拿出来说一嘴。

  这明朝是宋之后的朝代,那些个政策大宋是不是也可以参考参考。

  比如“南北榜”,还有文武官品阶……

  北宋就有科举分域施策了。起初是实行“解额”制度,士人通过解试之后获得解送礼部参加省试的名额。

  后来宋神宗时,他命令范纯仁改革科举制度,范纯仁提出“南省只试策论、经义,仍各分路分考校,逐路各与优立分数取人,至御前,仍依分数与放及第,则诸路得人无不均一。”

  这种方法得到宋神宗认同,于是下令先在京东、京西、河北、河东、陕西等五路实行此法,称为“五路法”。这是在范纯仁提出省试逐路考试基础上进行修改,从实施地区可以看出,宋神宗此举实际是在优待北方士人的。

  ……明之前的朝廷,都在思索讨论天幕提及的建文帝种种政策,而洪武朝就没这样的氛围了。

  朱元璋青筋暴涨,想开口骂什么,却终究是累了。

  他究竟是造什么孽哦!!!

  苍天啊,还没完没了,这天幕是来让他被气死早登极乐的是吧!

  这鳖孙,竟废了咱这么多儿子,朱元璋气到不想说话,他甚至都对自己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咱晚年是得有多痛苦,神志不清选了这么个玩意儿继位,既然选了朱允炆,咱也不能不教啊,怎么就教成这样了?!

  削藩,不是说不能削,朱元璋可以理解,他甚至从知道朱棣成了皇帝就对自己的儿子们的下场隐隐有些预感了。

  可他再如何预感,也想不到竟是这样。那都是你亲叔叔是你爷爷亲儿子啊,下手这么重,你有没有把咱放在眼里!

  ……都逼到死路了,老四不反他才觉得奇怪。

  朱元璋叹了口气,他看了看朱标,又看了看朱棣,眼一闭,索性不管了,爱咋咋地吧。

  请收藏本站:https://www.5k5g.com。笔趣阁手机版:https://m.5k5g.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