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顿兵于雄关之下_我给爷爷哭坟,朱元璋你激动啥?
笔趣阁 > 我给爷爷哭坟,朱元璋你激动啥? > 第248章 顿兵于雄关之下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248章 顿兵于雄关之下

  在这场战役中,只有看起来最为鼠目寸光的罗皑获得了最大的利益,趁着陈渴真力量极度虚弱,罗皑回军南下抢占了顺化府、新平府、义安府、演州府一共四个府的地盘,这些地盘里面顺化府、新平府原本就是占城国的国土,是制蓬峨时代打下来的,属于失而复得,而义安府、演州府则就属于罗皑自己的“功绩”了。

  东北方海岸线的建平府也被安南军夺了回去,陈渴真只能依靠明军舰队的庇护,在清化港外不远处的清化府城苟延残喘,无法再给胡季犛造成什么麻烦了,更别提向罗皑报复。

  至此,这场安南国内的内战,轰轰烈烈的“清君侧”行动算是以保王派的失败而告终了。

  或者说凭借着他们自己的力量,已经完全无法达到在安南国内恢复陈朝统治的目的了。

  罗皑在义安府和演州府开始迁徙百姓,掠夺财产,将百姓和财产向南转移,打算将这两个府打造成他和陈渴真之间的缓冲区,如果陈渴真南下进攻他,那么将在这漫长的数百里纵深内得不到任何的补给.当然,清化港明军大概率也不会让他们打起来就是了。

  毕竟,罗皑哪怕直到现在,也没有公开撕毁盟约,人家只是从战场上撤军而已,所以双方并没有处于交战状态,只是盟友也当不成了。

  陈渴真在过去两个月里迅速膨胀的势力如同吹起来的泡沫一样,胶水河一战后,彻底破碎,他颇有些心灰意冷,收拾了龙捷军残部,躲在清化府城里坚守不出,每日饮酒喝的烂醉。

  不过,陈渴真倒是没有彻底放弃希望,因为他还能指望一下北线明军的表现,清化港的明军舰队也没有放弃他,依旧给他送来了维持军队最低限度生存的粮食,只不过这次陈渴真没钱了,明军也没要他钱,只要求他在清化府内保持军事存在就行了,毕竟明军也不希望实力保存完整的占城国做大,更不希望安南国内没有陈朝宗室的保王派势力。

  罗皑在重新夺回了两个府,并且迁徙了两個府的百姓,弄出了一块缓冲区以后,也志不在安南,而是把主力调回国内,开始向西进攻真腊国,在罗皑看来,跟安南国死磕实在是太蠢了,只需要有横山关以及横山关外的四个府,占城国的北部安全就足以保障,而占城国真正的发展方向,是西面衰落的真腊国吴哥王朝。

  从国家统治者的角度出发,罗皑最大限度地维护了占城国的利益,其实他的抉择完全无可厚非,只不过把陈渴真坑了而已但反过来说,陈渴真当初向他求援的时候,其实就应该想到这一点了。

  总之,胶水河一战,让整个南线彻底平静了下来,明军舰队和登陆部队加强了清化港的防御后,单凭他们的单薄的兵力,也确实做不了太多事情了,接下来的整个战争的重点,就转向了北方,而此时北方在云南、广西两地的明军足足准备了两个月之久,后续的援军也都陆续抵达,已经到了总攻的前夜。

  胶水河大捷的消息传来,升龙府内,胡季犛端坐在金碧辉煌的仁寿宫内,脸上洋溢着难以掩饰的兴奋。

  是的,他现在彻底不装了,自称“国祖章皇”,穿黄色龙袍,住在仁寿宫里,出入使用安南国王的仪仗,其次子胡汉苍称摄太傅,住在皇元殿之右,班师得胜还朝的长子胡元澄也受封司徒,但是碍于朝野压力,胡季犛还没有彻底完成权臣套餐进行篡位,在发布诏令的时候也只自称“予”。

  胶水河畔的大捷让这位安南的权臣心中悬着的巨石终于落地,胡季犛紧握着双手,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掌控整个安南国,彻底改朝换代,让陈朝成为历史的景象。

  然而这份喜悦并未持续太久

  车骑将军范可永匆忙来报:“北线明军出动了,云南的西平侯沐英率领三万军队由蒙自县出兵,麾下将领包括都指挥使司同知汤昭、都指挥使司佥事陈叡、俞让、江浩等人。”

  云南和安南之间的边境,主要有三道关隘,分别是猛烈关、栏花隘、仙游关,这三道关卡分布在一条蜿蜒曲折,需要越过崇山峻岭和险峻河涧的道路上,而安南守军都派了重兵把守,所以云南方向虽然最先出动,但胡季犛并不算太过担心,因为这压根不算一条正经的“路”,光是行军,就能让明军颇为吃力。

  不过,明军是不可能一路单独出来送的,必然是左右开弓两翼夹击,所以虽然现在还没有接到广西方面的军情,但可想而知,广西方面的明军肯定是已经出动,或者在出动的路上了。

  而根据两国之间的边境的地形来看,广西方面是有大路的,这条大路上共有坡垒、隘留、鸡翎三关,历朝历代双方发生战争,都是走这条路进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鸡翎关,也就是清法战争的镇南关,或者说后来的友谊关。

  胡季犛的眉头渐渐紧锁起来,他很清楚,北线的明军才是他最大的威胁,虽然南线的联军已经溃败,但明军准备了这么长时间,肯定不是在无所事事,估计该准备好的舟桥、攻城的设备,以及补给,全都准备就绪了,这就如同悬在头顶的利剑,随时可能挥下致命一击。

  “加强北线的防御,在富良江防线继续囤积物资。”

  明军无论从哪个方向来,最终都是要到富良江的,这条大江是明军怎么都绕不过去的坎,而在此之前的这些关隘,就要尽力去消磨明军的锐气。

  车骑将军范可永退下了,胡季犛却没了之前的兴奋这场与明军的较量,将是决定他本人以及胡氏党羽命运的关键一战。

  胜,则胡氏得以保全,他胡季犛也将改朝换代成为一代雄主;败,则国破家亡,他过去数十年的一切努力都将化为泡影。

  不过,这时候罗皑迁徙两府百姓的动作,胡季犛虽然知道,但问题就在于,胡季犛真不知道罗皑会不会再次掉头来捅他的南线!

  没办法罗皑这人实在是太过反复无常,他原本是制蓬峨的手下大将,但登基称王以后,就要杀制蓬峨的两个儿子制麻奴难、制山拏,这两人出逃到了安南国这里,反而是陈艺宗保护了他们当然,陈艺宗肯定是存了以后用他们来恶心罗皑,干涉占城国王位的意图,而这两个人,胡季犛也并没有按照范巨论许诺的那样,直接杀掉,反而还留在升龙府。

  所以,因为消息的延迟性,在这个关键时刻,占城国的态度确实是让他感到忐忑不安的,胡季犛很担心占城国会在关键时刻再次与明军勾结,共同对付安南,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占城国与安南国之间素来有恩怨纠葛,而且占城国王罗皑又是一个贪婪成性、见利忘义之人,胡季犛深知在这场乱局之中,任何人都可能为了利益而背叛盟友,而如果没有得到占城国确实调兵回国向西去打真腊国的消息,胡季犛还是会在南线留下一定兵力的。

  想了想,胡季犛派人打算出使一次占城国,一方面是为了探听对方的真实意图,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继续谈判,毕竟在这场决定安南国命运的战争中,任何一丝可能的力量都不能忽视。

  夜幕降临,升龙府的宫殿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寂静。

  胡季犛站在窗前,眺望着远方他看不到的苍茫大山和富良江,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担忧

  大明京城内。

  虽然离升龙府的地理位置更加遥远,但是因为有着无线电报的存在,因此,胶水河战役的结果,还是迅速地通过“南洋舰队-广东布政使司-京城”这个转发链传达到了大明帝国的高层手中。

  对于大明而言,其实安南内战最好的结果就是安南国内的保王派势力打赢了,把胡季犛赶下台,这样大明不仅能够获取好处,还不需要付出什么代价,甚至不需要破坏宗藩体系的稳定性。

  但奈何陈渴真他不争气啊!

  所以,大明现在只能亲自下场了。

  不过自己下场倒也无妨,因为不管怎么说,胶水河战役都是有价值的,根据明军舰队派驻在龙捷军的观察军官的汇报,无论是安南禁军还是龙捷军、占城军,几方的大部分士兵的战斗力都处于一个低水平状态,而他们的精锐部队,战斗力则大约介于明军一线卫所兵到二线卫所兵的水平,但这种精锐部队的数量很少。

  总体而言,安南作为一个人口只有几百万的国家,数量凑合,质量马马虎虎,摆开车马平原决战明军基本上不存在打输的可能性,只要后续不陷入到丛林治安战的泥潭中就没什么问题。

  当然了,安南也不会跟大明平原决战就是了,要是真被逼到平原决战的份上,那说明安南也离被灭国不远了.北部有绵延不绝的山脉和誉为“天堑”的富良江,这两道防线,才是安南抵御北方进攻的倚仗。

  但“地利”这个东西还是要辩证看待的,在军事上,有时候确实有用,少量兵力就能凭借地利死守,譬如宋之钓鱼城;但更多的时候,则是没啥用。

  “皇爷爷,孙儿以为,此次虽败,却非终局。”

  朱雄英开口道:“陈渴真将军虽退守清化府,但安南国内局势依旧混乱,胡季犛虽胜,却难服众心,而且军队也已成疲敝之师,我大明只需以堂堂之阵出击,必能一举勘乱。”

  朱元璋转过身来,目光在朱标和朱雄英父子二人身上扫过,最终停留在朱雄英的脸上,缓缓道:“大孙所言不错,胜败乃兵家常事,关键在于如何把握战机。”

  朱标点头附和:“父皇英明,儿臣以为,当下最重要的是稳定安南国内局势,让陈渴真能败而不亡,我军如今已经从北线出击,想来以我军之强,定能迅速攻破安南军的防线。”

  朱元璋微微颔首,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正说着,一名太监匆匆进来,手中捧着一封加急战报:“陛下,五军都督府急报!”

  朱元璋接过战报,迅速展开阅读,片刻后,他的脸上露出了一丝笑意,放下战报后说道。

  “你们猜这战报上说了什么?”

  “莫非是大有进展?”

  朱元璋哈哈大笑:“正是!沐英率领三万大军由蒙自县出兵后,如今已经攻克了猛烈关,正在猛攻栏花隘,广西那边韩观与顾成合兵一处,也攻破了坡垒关,预计不日即可攻下下一道关卡,抵达鸡翎关。”

  “若是能连破三关,我大明便可将国境线推到富良江一线,收复交趾故地指日可待!”

  朱标和朱雄英闻言,脸上也露出了兴奋的笑容。

  朱标道:“父皇英明神武,儿臣佩服之至。”

  朱雄英更是说道:“皇爷爷,此番重炮海运南下,孙儿愿请战出征,为大明收复失地尽一份绵薄之力!”

  朱元璋看着朱雄英年轻的脸庞上洋溢着的激动,他拍了拍朱雄英的肩膀,温声道:“大孙有此决心,咱甚感欣慰,只是此次出征非同小可,而且还要考虑到你的安危,总该是有些顾虑的,所以还需从长计议你且回去好生准备,待时机成熟,咱自会给你机会。”

  培养朱雄英在军队里的威望,当然是朱元璋要做的事情,不过朱元璋还是觉得,这次战争从时间上来看对于朱雄英来讲有些早,并不必操之过急,而且安南那里,终究是地处偏远。

  当然了,要说战场上有什么危险,那肯定也没有,因为以朱雄英的身份,朱元璋也不会让他去做冲锋陷阵的事情,明军在南疆的兵力越聚越多,西路军从云南出发是三万人,杨文带领的两万四川兵则是进入了云南,帮忙弹压云南地方,而东路军的兵力则更加充足,地方镇守压力更小的广西都指挥使司共出兵五万,由韩观统领,而从贵州抽兵过来的顾成,则带了两万多贵州兵。

  广东都指挥使司来的兵不多,只有不到一万人,因为他们本来就没多少野战兵力,而且平常境内比较太平,训练和实战经验都很差,不过他们的主要任务也不是上去打仗,而是协助弹压广西地方土司,以及维持补给线的正常运转,湖广都指挥使司派来的一万多兵马,也是跟广东兵一起干后勤的活计。

  所以,算上第二批次的部队,西路军是云南兵加四川兵共五万人,算上辅兵和民夫,则有八万人之众,但前线作战的士兵则是三万云南兵,后面的都是帮忙维持补给线和弹压地方的;东路军则是总数为七万多人的广西兵、贵州兵出境作战,两万多人的广东兵和湖广兵帮忙维持地方,东路军算上转运的辅兵和民夫,则共有十五万人之众。

  而京城周围的明军,则是作为第三批次的部队,如果前方战事不顺利,再走海路南下参战。

  之所以不一股脑地把所有兵力都堆到前线,主要也是因为后勤承受不了这么大的压力,而且道路也不允许这么多兵马拥挤在一起,还是受到了地形的限制的。

  总之,为了征安南,除了浙江和福建,南方的明军基本上都调动了,东西两路军所有人加一起共有二十三万人,上前线的战兵则是西路军三万人,东路军七万人共十万人。

  这种规模的出兵,打安南已经是绰绰有余了。

  毕竟能够出境作战的明军,肯定都不是二线守备部队,都是能够进行野战的精锐机动部队,质量上是完全碾压安南军的。

  所以说,在这么多大军的包围下,朱雄英去参战,也轮不到他上战场,只要稍微小心点,敌人也没有什么能够伤害到他性命的远程手段,就是去体验一下战场氛围,顺便刷刷战功资历的,主要工作也就是当个参谋的角色,帮忙统筹一下后勤,干点杂活。

  但既然朱元璋没答应,朱雄英闻言,心中虽然有些失望,可更多的是对即将到来的战事的期待,其实就算不能参战,但是亲手改变了历史线,促成了征安南的提前到来,也是很有一番成就感的。

  云南和广西两路明军,都需要各攻克三道关卡才能进抵富良江防线,由于攻城器械准备充足,随军携带了上百架回回炮,所以前头的关隘,显然是挡不住明军的。

  因为火炮产能的限制,现在兵器局和兵仗局出产的火炮,还是优先供应京城的上十二卫,以及北疆边军的,对于南疆的边军而言,他们能够分配到的火炮,数量就比较少了,因此大多数用的还是比较老旧的火炮,而这些老旧的火炮普遍较重挪动不便,尤其是交战的地方都是山区,所以攻城器械的主力,还是蒙古人最喜欢的回回炮。

  回回炮又称为西域炮、巨石炮或襄阳炮,但虽然叫做“炮”却不是火炮,“炮”通“砲”,这其实是一种砲车,也就是投石机,作为投石机的巅峰之作,杠杆配重式投石机这种武器充满了数学之美,是效力于蒙古人的阿拉伯数学家设计出来的,改良的蓝本是在宋金夏时代的人力拉绳砲车,其射程和威力远超传统的抛石机,并且在抛竿等位置标准刻度、标尺的设计,使得炮手无需全凭经验,而是可以利用这些器具辅助瞄准,射击的精度同样大为提高。

  这种武器在襄樊攻城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回回炮能够把重达三百斤的大石头给抛射出五百步的距离,而襄樊两城的加固是按照以前砲车的射程和威力的标准来设计的,因此回回炮的射程远远超过了襄樊两城护城河与壕沟的宽度,使得元军能够有效地消耗宋军,通过围困破解了南宋防线里最重要的战略要点。

  不过前线的明军,在又攻克了一道关卡后,却不约而同地感到了阻力。

  东线明军,鸡鸣关前。

  上百架回回炮正在昼夜不停地轰击着鸡鸣关的关墙,回回炮的设计相较于传统的投石机有了显著的改进,它采用了更加先进的配重式设计,取消了抛竿尾部的拽绳通过在抛竿前端设计一个扣发装置用于固定竿体并在尾部悬垂重物,使用时打开扣发装置重物快速下坠旋即另一端翘起,盛放的石弹抛射出去。

  这种设计不仅节省了人力消耗,还能减少炮阵布置的空间,增加投射密度,所以上百架回回炮才能以密集的阵型排列在一起。

  当然了,也是欺负安南守军没什么远程投射的能力,要是对方也有同样数量的砲车,那明军这么密集的摆放砲车,肯定要被人砸个稀巴烂了。

  不过即便如此,鸡鸣关也不好攻克,毕竟这可是鼎鼎大名的“镇南关”,就算是法军带着火炮来,都不好打。

  之所以鸡鸣关被称为雄关,其实也是有理由的,因为此关的关楼左侧是左弼山城墙,右侧是右辅山城墙,犹如巨蟒分联两山之麓,作为安南国边境的最高险关,它的地形实在是太过特殊,两侧因为依靠山脉而建,所以形成了类似长城的连绵城墙与烽火台,可谓是警哨遍布,根本不可能通过绕后迂回、侧翼包抄等手段攻克。

  鸡翎关的关墙由厚重青石砌成,墙体算到两侧山脉,长达四百步,关前修筑有完整的拒马和鹿角、木桩等防御工事,关墙前还有一条护城河环绕,护城河前面则是宽约三丈、深约五丈的护城壕,沟内堆满了削尖了的木刺。

  总之,想要绕路取巧是肯定不可能的,对付这种南疆雄关,只能硬攻。

  但回回炮抛射的三百斤石块,对这种极为厚重的关墙,造成的杀伤力是很有限的,而安南军在这道关卡,又囤积了五万军队和无数物资,在有限的战场宽度下,基本上可以无限补充人员,无限地消耗下去。

  对于东路军来讲,只要攻克鸡翎关,就会彻底占据战略主动,凭借着这道雄关,进可攻退可守,安南守军只能退守绵长的富良江防线被动挨打。

  问题就是,这块硬骨头,确实不好啃。

  回回炮发射的石块虽然声势吓人,撞击关墙的瞬间,就会爆发出震耳欲聋的巨响,伴随着碎石飞溅,女墙箭垛在巨大的冲击力下颤抖着,一些薄弱的地方甚至已经开始出现几道裂痕,守城的安南士兵在巨石的不断轰击下,只能龟缩在城墙之后,但棘手的地方在于,关墙是轰不烂的,而且明军一旦抵达了关墙前面,回回炮就必须延伸射击,否则会误伤友军。

  明军的步兵部队在回回炮的掩护下,开始列阵准备攻城,他们手持大盾,身披铠甲,向着鸡鸣关逼近。

  与此同时,明军的云梯和盾车也被推到了前线,跟电视剧里的那种梯子似的云梯不同,真正的攻城云梯,下面是有轮子的,而另一截梯子,则是翻过去,然后搭在城墙上,并且上面都是纯铁制成的,还有倒钩,基本不会出现敌人把云梯掀开或者砍断的情况。

  云梯高高竖起,直达关墙之上,明军的勇士们抓住云梯,冒着箭雨奋力攀爬,而楯车则像移动的堡垒一般,缓缓向前推进,为冲锋的步兵提供掩护.嗯,老奴就很喜欢用这玩意,主要是确实好用,女真人说自己骑射得天下,其实都是吹的,真正打天下用的都是重步兵加楯车来攻克坚城。

  “楯”通“盾”,也就是盾牌车,因此楯车又有“牌车”的别名,根据明人所著《战守全书》记载,楯车上的盾牌由厚木板包覆牛皮、铁皮复合而成,这样制成的楯车“小砖石击之不动,大砖石击之滚下,柴火掷之不焚”,不过眼下还是明初,所以楯车还没那么变态,不过防护力也足够了,能掩护三十名步兵前进。

  “放箭!”

  等到回回炮开始延伸射击,城头的安南军将领下令手下放箭,城头上的弓箭手们纷纷弯弓搭箭,一时间箭矢如雨点般倾泻而下,明军的步兵们虽然身披铠甲,手持大盾,但在如此密集的箭雨之下,也不得不低头躲避,前进的步伐因此变得缓慢而艰难。

  而且,城头的滚木礌石,此时也是不要钱般落下,可以收回的狼牙拍也是不断地往下拍击着,还好云梯上的勇士都是广西兵和贵州兵,平时攀山越岭便如履平地,极为擅长攀爬,身手都很矫健,他们灵活地在云梯上闪避着,尽管不时有各种东西砸下来,但他们都凭借着身手竭力躲开了.除了金汁。

  所谓金汁,就是烧开的粪水,这是所有攻城方的噩梦,因为收集的粪便不仅仅是人类的,还有各种动物的,这些粪便里面有大量的细菌、寄生虫,这高温的粪水不仅仅臭,而且关键就在于,甲胄根本无法防御!

  甲胄能挡住固体的箭矢、刀刃,但是流体顺着甲胄的缝隙就进去了,根本就是想挡都挡不住,而人的皮肤被烫伤以后,再接触到金汁里面的细菌、寄生虫、病毒之类,基本上大概率就是伤口严重感染,再加上古代卫生条件很差,即便是普通的感染,也非常的危险,更何况这种多病原体感染,所以被金汁烫伤以后,基本上就是死路一条,会在皮肤溃烂后疼痛难忍而死。

  不过好在金汁也不是无敌的,这玩意必须要现场加热,而且一锅泼完以后就暂时安全了,眼见安南守军用了金汁,攀城的明军就跟发疯一样开始快速攀爬,他们必须要快点登上城头,阻止守军继续泼洒金汁。

  很快,登上关墙的明军士兵立即与守城的安南军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他们挥舞着手中的刀枪,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

  与此同时,明军的楯车也在城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们像一座座移动的堡垒,缓缓向前推进,不断消耗着城头守军的箭矢,当楯车推进到城下时,明军的弓箭手们便从楯车的缝隙中射出箭矢,对城头上的守军进行压制。

  是的,楯车的主要作用其实不是运送步兵,而是运送弓箭手,帮助无甲或轻甲的弓箭手能够安全抵达城下进入他们的射击距离,毕竟仰射虽然费劲,但也比让攻城的士兵没有任何掩护要好得多。

  而如果没有楯车的帮助,那么这些弓箭手想要靠近城头,那可就费劲了,路上就得死伤大半,毕竟他们都需要弯弓拉箭,所以是没法穿重甲的。

  然而,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攻上城头从来都不是结束,而仅仅是一个开始。

  守军是可以通过城墙后面的运兵道快速补充人手和物资的,而且正面的关墙虽然空无一物,但背面其实有着大大小小的藏兵洞,守军士兵都在里面修整,伤员也能及时得到救治,这些都是守军的优势。

  而跟宽大的运兵道比不了,进攻方只能通过狭窄的云梯攀城来输送士兵,换言之,双方投送兵力的速度是不对等的,即便明军战斗力更强,但单位时间明军能送上去一个人,安南守军就能送去三个人甚至五个人,同时,城墙上满是安南守军,所以攻城战往往都是明军的小队登上城头苦战,后面的人挨个爬上来,但是安南守军调集了大批的士兵用长杆兵器去围堵他们,而登城的明军往往只携带了短杆兵器或是无杆兵器。

  不出意料,双方在城头如同血肉磨坊一样堆积着人命,而这一天的攻城,也并没能攻克这座雄关。

  天黑之前,明军再次鸣金收兵。

  双方开始收拢残兵,拖曳尸体,清理战场,一个很明显的情况是安南军的尸体,明显地多于明军,作为守城方打成这个样子,显然安南守军的战斗力是不如明军的,如果没有了高大坚固的城墙保护,而是双方出来野战,恐怕安南军明显坚持不了多久。

  耳畔就是伤兵在哀嚎着,而韩观举着望远镜冷冷地看着这一切,似乎并不为所动。

  他旁边的顾成放下了望远镜,开口说道:“这么硬攻除了白白消耗人命没有用处,安南人用两条命换我们儿郎一条命,对于他们值,对于我们不值。”

  韩观点点头,道:“第一批的重炮已经到了,明天就拉上来试试,另外,发电报请求京城继续海运重炮过来吧。”

  请收藏本站:https://www.5k5g.com。笔趣阁手机版:https://m.5k5g.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